1924年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飞行:天空中的麦哲伦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首页 > 产品中心

[field:text/]
[field:text/]
[field:text/]

1924年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飞行:天空中的麦哲伦

发布时间:2025-04-27 06:46:03 |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 PRODUCT DETAILS

  阿拉斯加苏厄德上空的道格拉斯世界巡航机。/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1924年,四名陆军航空勤务队飞行员从西雅图出发,试图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环球飞行的团队。然而启程不到一周,飞行指挥官就在阿拉斯加险峻的海岸线上失踪。

  四架飞机——西雅图号、波士顿号、新奥尔良号和芝加哥号——曾一同从苏厄德飞往奇格尼克。但弗雷德里克·马丁少校的西雅图号在距离阿拉斯加偏远前哨站着陆点一百英里处消失于暴风雪中。

  我们全程都在逆风飞行,燃油勉强够用,新奥尔良号机械师杰克·哈丁写道,如果折返寻找少校和[阿尔瓦·哈维中士],整个远征都可能毁于一旦。

  奇格尼克的无线电传来消息:少校已被找到,西雅图号正由支援飞行的海军驱逐舰拖往卡纳塔克村修理。马丁解释称,因飞机油压降至零,他被迫在伊格瓦克角迫降。第五气缸下方曲轴箱出现三英寸破洞导致油压下降,修复后将与其余飞行员在荷兰港会合。

  其他飞行员继续从奇格尼克飞往阿留申群岛前哨站。他们检修自由式发动机,等待西雅图号抵达后立即跨太平洋飞往日本。一周后,他们得知卡纳塔克天气终于放晴。只要再有点好运,[马丁]和哈维一两天内就能归队,然后我们就启程日本,芝加哥号机械师莱斯利·阿诺德写道。

  这次环球飞行是人类征服天空的最新尝试。自莱特兄弟突破以来,飞行已成为国家间的竞技,而一战的航空技术爆发更将这种兴趣转化为狂热。英国、法国、意大利、阿根廷和葡萄牙都在制定战略,欲使其飞行员成为首个完成环球飞行的人。这一壮举不仅是国家培养合格飞行员能力的证明,更是其飞机制造技术足以抵御极寒与酷热的荣誉勋章。

  这个战争疲惫的国家勉强接受了挑战,尽管其他拥有更强空军的国家早已展开计划。为抢占先机,帕特里克将军必须迅速行动。他与陆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外交使团甚至渔业局协调,确保飞行成功。海军和外交使团的作用尤为关键。

  每段航程不超过一千英里,以便飞行员检修飞机和休息。全世界内的机场需要勘察,或规划水上降落点——有些地区的居民甚至从未见过飞机。在没有机场的地方,海军需提供舰艇支持水上降落。外交使团须获得22个国家的许可。苏联革命导致规划受阻,因美国不承认新政府,航线只得南移穿越亚洲低地。

  这些后勤考量使此次飞行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和平时期军事行动之一,而参与的军队却毫无准备。时值1924年,被认为终结所有战争的一战使得常备军力大幅缩减。航空工业严重萎缩,美国甚至没有能胜任此次飞行的飞机。

  设计任务落在年轻飞机设计师唐纳德·道格拉斯及其工程师杰克·诺斯罗普肩上。45天后,他们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机库中诞生了一架38英尺长的开放式驾驶舱双翼飞机,配备450马力12缸自由式发动机。为此次飞行制造了四架道格拉斯世界巡航机——西雅图号、芝加哥号、波士顿号和新奥尔良号。时值禁酒令时期,每架飞机以命名地附近水源进行时代精神洗礼。

  帕特里克将军亲自挑选四名飞行员:弗雷德里克·马丁少校驾驶西雅图号,洛厄尔·史密斯中尉驾驶芝加哥号,利·韦德中尉驾驶波士顿号,埃里克·尼尔森中尉驾驶新奥尔良号。这些相对年轻的飞行员均以不同方式证明过自身能力,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兰利机场接受六周训练后,被认定适合环球飞行。

  原定起飞日期近一个月前,一切就绪。外交使团获全球各国许可,海军在三洋五海部署支援,飞行员和机械师准备就绪,飞机停泊在西雅图华盛顿湖。

  1924年4月4日预定起飞日,大雾笼罩湖面,飞行推迟。次日清晨天气转晴,数百名观众沿岸围观。马丁少校驾驶旗舰西雅图号在平静湖面加速,却撞毁螺旋桨,机身侧面破裂,一个浮筒受损。飞行第二次推迟。

  全美民众迫切希望证明国家航空实力,通过新闻关注每次成败。尽管举国乐观,但航空业尚属新兴领域,人员和设备能否经受如此考验尚存疑问。开局不利加剧了担忧。西雅图的赌局,阿诺德在日记中写道,押注不超过一架飞机能完成全程。

  4月6日天气晴朗。飞行员黎明前两小时起床检修飞机。日出时分,连续三天聚集的人群将见证凯旋之旅的开端或悲剧的序幕。

  飞机从桑德波因特飞行场滑出,转向华盛顿湖水面。数月准备和官员祝福告一段落,成败在此一举。飞机依次加速:西雅图号、芝加哥号、新奥尔良号、波士顿号。沉重浮筒掠过水面,随着引擎轰鸣,浮筒脱离水面,终于升空。

  一架道格拉斯世界巡航机在西雅图华盛顿湖滑行,起飞前。/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从西雅图出发的飞行员选择西行航线。除意大利外,几乎所有计划此壮举的国家都认为东行航线成功率更高——东飞意味着日本至阿拉斯加的最北段航程可延至夏末,条件更理想。

  而初春西行被视为自杀行为:需面对阿拉斯加春寒,还要在广阔洋面逆信风而行。

  美国人做了权衡:时机得当,西行可避开中日台风季、印缅季风季,并在冬季前跨北大西洋。或许还有额外考量——若一切顺利,西行路线或能让飞行员在巴士底日抵达巴黎。

  阿拉斯加毫不留情。被称为威利瓦的冰冻阵风从巍峨山峰倾泻而下,将飞机如浮木般抛掷。在北部暴风雪中驾驶开放式座舱巡航机需要耐痛力和飞行员直觉——严寒中指南针几乎失效。夜间,飞行员每小时醒来除冰。这是阿拉斯加十年来最恶劣天气。

  世界等待马丁和哈维的消息。北美报业联盟总经理洛林·皮克林悬赏1000美元奖励最先找到马丁少校或哈维中士或其飞机者。但至5月2日,八天无音讯后,史密斯中尉收到帕特里克将军电报:

  洛厄尔·史密斯中尉,环球飞行指挥官。勿再延误等待马丁少校。尽一切可能寻人。2、3、4号机择日尽快飞往日本。

  马拉松刚起步,他们就失去了指挥官和旗舰机。作为中尉和军士团队中的最高军官,指挥权落在芝加哥号飞行员史密斯肩上。

  这位石油工人、汽车修理工和大学生直到1915年才发现飞行热情——当时害羞的史密斯赴墨西哥参加潘乔·维拉军队争取革命。土匪将军利用其机械技能,任命他为维拉全部三架飞机的工程官。但不久后维拉机队覆灭:首架撞入土屋,第二架中弹累累,第三架俯冲坠地。史密斯突然失业,却找到了使命。

  美国参加一战后,史密斯立即加入航空勤务队。他被派往得克萨斯州凯利机场任教官,其部分学生成为王牌飞行员,而史密斯只参与了战争尾声。

  停战只是史密斯飞行生涯的开始。1923年他以37小时15分钟、平均时速88.5英里(足够横跨大西洋两次)创下16项军用飞机速度、耐力和航程记录。他首创空中加油技术,飞行中爬出机翼连接油管。他参与西北地区空中防火巡逻,覆盖紧急状况下无法降落的森林带。他首次实现加拿大至墨西哥不间断飞行,后在诺加莱斯任务中仅凭第六感定位沙漠深处110英里外小屋,几近传奇。正是这种直觉使他成为领导美国飞行员环球飞行的理想军官。

  5月15日,飞行员离开阿拉斯加阿图岛,飞往870英里外日本小村帕拉穆希尔,记者和水兵等待宣布人类首次飞机跨太平洋成功。这片寒冷荒芜海域唯一的其他着陆点是苏联控制的科曼多尔群岛(太平洋沿岸火山岛群。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以东200公里的太平洋北部白令海附近。),但美苏政治关系恶劣,未做安排。

  飞行员从阿图小前哨站冒着严寒启程。正午时分,他们飞越最后一段美国领土,进入世界上最危险水域之一——冰冷的白令海与太平洋交汇处。黑色风暴云在地平线出现,封锁航线。史密斯面临选择:穿越风暴或进入俄国领海。

  对史密斯而言选择简单:政治风暴险于自然风暴。他瞄准270多英里外俄国领土内仅一英里宽的铜岛。

  飞行员降落在铜岛尼科尔斯克村外,此前他们已发信号通知改变航线,美国海军绒鸭号舰艇就位。不久,一艘载有五人的独木舟靠岸,其中两人穿制服,所有人都充满困惑——这是史上首次飞机跨太平洋,无人告知他们。

  俄国人要求飞行员留在绒鸭号上,等待莫斯科上级指示。当晚官员送来伏特加示好。次日莫斯科来电,禁止他们着陆并要求离开。

  天气转晴且飞机已备妥,史密斯团队欣然从命。几小时后,他们飞越日本志抚子岬,于上午11:37降落在帕拉穆希尔。冰凌悬挂在衣服上。这是痛苦的飞行,却是人类史上首次:他们刚完成人类首次航空跨太平洋。

  祝贺。荣膺首次航空跨太平洋殊荣。我国陆海军曾引领两大洋跨越,今坚信诸位将为国再添环球航行伟绩。

  5月10日,阿拉斯加原住民杰克·奥罗洛夫在莫勒湾偏远海滩看见两人行走。这很罕见——该地区只有罐头厂工人和附近村民,他全都认识。

  奥罗洛夫带他们到罐头厂,主管和工人见到陌生人的喜悦不亚于对方。主管立即认出他们是环球飞行失事的飞行员。无线电波充斥着马丁和哈维失踪的消息,如今著名飞行员站在他的罐头厂里。

  原图注:马丁少校与哈维中士,阿拉斯加坠机失踪十天后重返文明时拍摄。/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获救消息传遍新闻界。这是自4月25日坠机后两人首次生还迹象。马丁后来在日记中解释,他和哈维中士在奇格尼克至荷兰港途中因迷航于浓雾中撞山。两人仅受轻伤,但在阿拉斯加荒野迷路。

  前两晚他们燃烧飞机部件取暖,轮流睡觉。导致坠机的浓雾阻碍了救援。第三天,天气未见好转,为避免雾中坠崖,他们开始步行。服用应急液体口粮(两汤匙即为一餐)补充能量,沿溪床下山,5月6日终于到达海岸。海湾边发现无人小屋,内有煎饼等食物。他们恢复体力,治疗雪盲症,勘察位置。10日再次出发,当日下午获救。

  对帕特里克将军而言,马丁获救意味着他可重新指挥飞行。问题是如何追上快速移动的团队。将军计划派马丁东行拦截,但该计划未能实施。

  六名飞行员在亚洲受到的欢迎一次比一次盛大。对这些更关注空气动力学而非外交的飞行员而言,着陆后的活动常是一天中最难部分。

  史密斯中尉的机械师阿诺德是团队非正式发言人。当沉默害羞的史密斯被要求讲话时,他会简短发言后让阿诺德接替——后者在讲台上与在驾驶舱一样自如。

  阿诺德1917年参军前卖过钢琴和烟草。停战后他留在陆军,奉命在县集市进行飞行表演以提升军种关注度。有次他刚飞离悬崖就撞入鸡舍,次日即电报调来新飞机重返蓝天。

  这种坚韧在东京至君士坦丁堡的安抚人群中也奏效。有时四万人等待飞机降落。在鹿儿岛,两万日本儿童沿岸高唱《我的祖国》迎接。上海黄浦江挤满舢板,致使新奥尔良号起飞时不得不绕行。

  但直到印度支那,阿诺德的社交能力才真正受考验。在河内至西贡航段,芝加哥号发动机烧得通红。先是连杆断裂,接着曲轴箱穿孔,他们被迫选择亚洲丛林中的小潟湖迫降。

  波士顿号和新奥尔良号盘旋投下所有存水,但在六月闷热中仅够维持早晨。飞行员承诺回来救援,但无人知需多久。

  两机离开后,史密斯和阿诺德独处丛林。热带高温与几周前白令海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饮水很快耗尽,鳄鱼环伺。从潟湖中竹渔具判断附近应有人居住,但不知会被视为客人还是入侵者。

  一艘独木舟从岸边划来。牙齿黝黑、腰系短布的男子解开机身与竹渔具的绳索后退开。更多船只靠近,很快飞机爬满好奇的当地人。

  最终三名传教士从密林出现。阿诺德用大兵法语解释:他们是美国迫降飞行员,急需饮水。传教士带阿诺德上岸。

  这些传教士是强硬的谈判者。首位到场者只想向飞行员买烟,遭拒后粗鲁划船离去。在岸上,传教士指出他们取水的小溪,但阿诺德认为水质腐臭。弗吉尼亚的训练告诉他水源性疾病可能终结旅程,他寻找其他饮品。在临时教堂发现圣餐酒,但传教士不愿出让。

  阿诺德翻找钱包,仅有一张50美元钞票(约合现今600美元)。绝望中他提出交易,传教士同意。阿诺德急忙带酒返回,但为时已晚——史密斯已因极度口渴饮用了潟湖水。数日后他染上痢疾。

  新奥尔良号的尼尔森中尉救援同样艰难。在越南岘港降落后,他立即派出救援队寻找芝加哥号。团队询问当地传教士飞机消息,有渔民报告称当日看见两只怪物飞过。通过方位判断,尼尔森确认了飞行路径。

  夜幕降临时团队重聚。次日,独木舟拖着芝加哥号穿过大象和老虎出没的区域驶向文明。不久后,三架飞机继续前进。

  新奥尔良号在印度阿拉哈巴德接受检修。/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在加尔各答,神圣公牛在机翼下乘凉时,飞行员将沉重浮筒换为轮式起落架,并与驻印英军交流。

  从加尔各答长途飞行后,波士顿号降落在阿拉哈巴德。韦德中尉和奥格登中士下机擦汗,躲避酷暑。他们不愿在应付政府官员和睡眠不足前检修飞机。

  正当检修时,他们听到异响——飞行一万英里后,他们熟悉所有机械声,除了这个。

  这是记者林顿·威尔斯,他从日本起就跟随团队。威尔斯解释:加尔各答换轮式起落架减轻了数百磅重量,他判断飞机足以承载无座乘客,于是偷渡。

  飞行员又惊又喜:威尔斯是热情记者,在亚洲大部分旅程中已成为他们的忠实伙伴。按计划他应在印度将报道交接给另一名记者,但因兴趣浓厚不愿放弃。仅带牙刷和铅笔,他藏身波士顿号。史密斯电询帕特里克将军是否允许记者随行,未获回复。史密斯批准威尔斯继续跟随,团队向卡拉奇进发。

  飞行末期,哈丁中尉与埃里克·尼尔森在俄亥俄州麦库克机场新奥尔良号前。/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距繁荣的卡拉奇一小时航程时,新奥尔良号发动机冒出白烟,机油外泄。下方是龟裂荒漠,任何着陆都会毁机。对飞行员埃里克·尼尔森而言,迫降意味着环球飞行终结。

  尼尔森此前已环游世界两次。与其他成员一样,他学业兴趣寡淡而冒险精神旺盛。16岁时他在远洋找到人生方向——瑞典出生的尼尔森先是在瑞典帆船上当水手,航行于乌拉圭、俄国和美国水域期间自学英语,后转至英国船只。1909年听闻美国赛艇水手收入丰厚,他前往新泽西州霍博肯,最终成为美国公民。1917年他先后尝试加入拉斐特飞行队和陆军航空勤务队,1919年已创下飞越大峡谷和纽约至阿拉斯加诺姆的纪录。他绝非轻言放弃之人。

  他的机械师同样坚韧。哈丁中尉虽未环球航行,但1919年完成过环美飞行。他曾在飞行中爬出机舱进行空中维修以避免迫降,给同行的阿诺德留下深刻印象。

  此刻,距西雅图12500多英里,飞越印度上空的他们,环球梦想正在眼前消散。

  着陆卡拉奇后机油覆盖的新奥尔良号/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一个活塞断裂,两个气缸破裂,排气弹簧喷出——发动机在空中解体。碎片擦伤哈丁太阳穴。引擎骤停又重启,热油溅到尼尔森身上。他每隔几分钟用干酪布擦拭护目镜保持视线。为防过热,尼尔森每飞行75英里就下降500英尺再爬升,如此反复勉强维持飞行。

  抵达卡拉奇时,飞机已漏油11加仑(占总油量三分之一)。围观群众看着这架从飞行员到方向舵都滴着黑色油污的飞机蹒跚降落。当天是7月4日。

  人群中美国领事递给史密斯一封帕特里克将军电报——关于已藏身波士顿号行李舱飞行1700多英里的威尔斯:请求驳回。

  法国巴黎的世界飞行者与约翰·潘兴将军。左起:奥格登中尉、阿诺德中尉、史密斯中尉;潘兴将军;韦德中尉、尼尔森中尉、哈丁中尉。/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从巴格达到君士坦丁堡,飞行员穿越满目疮痍的战区。这些波斯、伊拉克、叙利亚的古迹值得毕生探索,但史密斯不允许无谓延误。他们都瞄准了巴黎,决心在巴士底日前抵达。

  7月14日,他们降落在勒布尔热机场——三年后林德伯格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降落的地点。法美民众欢呼迎接,黑杰克潘兴将军和法国总统亲自接见,并带他们参观正在进行的奥运会。不到七年前,尼尔森和韦德曾在此地与红男爵飞行队空战。他们写道,抵达巴黎有种归乡之感。

  除了巴士底日、奥运会和重返故地,飞行员还有庆祝理由:他们创下了东京至巴黎的新速度纪录,比旧纪录快整整两天。但得知英国和意大利团队逼近的消息后,他们必继续前进——穿越英吉利海峡,前往斯卡帕湾的德国沉船舰队。

  飞行员准备跨北大西洋。他们在英国换回浮筒,等待海军舰艇就位。经过13天等待适宜天气和后勤支持后,他们再次出发。

  飞行末期,波士顿号及后续波士顿二号机组奥格登中尉与韦德中尉在俄亥俄州麦库克机场。/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波士顿号飞行员利·韦德是团队最年轻成员。1897年生于密歇根,通过北达科他国民警卫队加入陆军。1916年他曾随这支部队赴墨西哥边境防御土匪潘乔·维拉的袭击——正是洛厄尔·史密斯曾效力的对象。

  一战中,韦德被选为最早两名向服役飞行员教授特技飞行的教官,从垂直倾斜到翻筋斗和俯冲。与多数飞行员一样,大战只是韦德辉煌飞行生涯的起点——他最终晋升为少将,与阿梅莉亚·埃尔哈特等航空名人同机飞行。

  停战后,1919年作为试飞员的他创下27120英尺(对开放式座舱飞机堪称奇迹)的飞行高度纪录。据后来著名电台播音员洛厄尔·托马斯统计,韦德作为试飞员曾冷静成功降落至少两架起火的飞机。

  近两周延误后,飞行员再次启航。首次跨大西洋飞行中,浓雾使新奥尔良号与另两机分离。尼尔森回忆,能见度仅六英寸,不久他被另一架飞机的尾流卷入失控,翻滚下坠。

  芝加哥号和波士顿号因担心伙伴返回英格兰,才知新奥尔良号已安全飞往冰岛霍纳峡湾等待会合。

  次日同海域,韦德的飞机开始漏油。别无选择,他迫降在荒凉海面。他示意因海浪汹涌,芝加哥号不要降落。于是史密斯和阿诺德盘旋后飞去求援。

  在约百英里外村庄投下说明迫降位置的信件后,他们飞向最近的海军驱逐舰比林斯比号。由于无法降落且无无线电,阿诺德必须将说明信精准投到甲板。他只有两张纸条,若失误可能延误救援。军舰正以近20节航速行驶,计算投掷时机几乎不可能。史密斯盘旋,阿诺德瞄准投下第一封信——未中。他将第二封信系在自己的救生衣上投出——再次失误。

  理解飞行员的焦急,一名水兵跳入冰冷海水捞起信件。舰长阅后鸣笛三声示意明白,随即用无线电通知附近舰艇(包括里士满号)紧急降落情况,并全速赶往坐标。托马斯记载,比林斯比号烟囱因高速追击油漆剥落。

  拖船试图将波士顿号拖回陆地未果,巡洋舰里士满号赶到。巨浪翻滚中,当船员试图移动飞机时,一侧机翼被浪击中,如脆骨般断裂。尽管里士满号可将受损飞机吊上甲板返回柯克沃尔修理,但在狂浪中,吊索从主桅挣脱,飞机坠海损毁浮筒。第二次尝试因天气过恶劣放弃,唯一希望是拖行,里士满号径直驶向陆地。

  整夜拖行中,船员们忧心忡忡地看着飞机。精疲力竭的飞行员最终入睡。距岸一英里处,清晨五点多他们被唤醒——波士顿号已倾覆。他们退出了比赛。

  原图注:里士满号水兵准备将新奥尔良号拖上岸。/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飞行五个月,跨越近两万英里海陆空后,环球团队已损失半数飞机。如今在抵达北美前只剩两段水域:冰岛至格陵兰,然后跨大西洋至拉布拉多。

  仅剩意大利和美国飞行员仍在竞赛,且都在冰岛。英国麦克拉伦少校3月25日从英格兰出发,但几周前在跨太平洋时坠毁。葡萄牙德贝雷斯少校从里斯本飞至澳门,但降落在墓地后被困。随着波士顿号退出,仅剩芝加哥号、新奥尔良号和意大利飞行员安东尼奥·洛卡泰利的多尼尔-沃尔号有望完成壮举。

  8月21日,为获得美国海军保护,洛卡泰利接受邀请与美方同行。起初他尽力跟随速度较慢的美机,但很快超前。

  前500英里晴空万里,飞行员清晰看到比林斯比号甲板上用白色大字漆着的祝好运。但距格陵兰约百英里处,狂风浓雾笼罩。飞行员贴浪飞行避雾,但天气持续恶化。能见度降至百英尺,接近陆地时冰山显现。时速90英里下,他们需瞬间转向。危险飞行中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史密斯后来写道:

  穿过一片贴近海面的浓雾后,我们突然直面白色冰墙。新奥尔良号紧跟我们,巨大冰山矗立前方。我急右转...左翼似乎擦过冰壁。两机瞬间失散。

  芝加哥号继续飞往格陵兰弗雷德里克斯达尔降落。四十分钟后,新奥尔良号穿雾而出。对许多当地人而言,这是他们首次见到飞机。

  洛卡泰利杳无音信。以其单翼机速度本应率先到达。他失踪了。消息迅速传开,帕特里克将军电令搜索:

  持续80小时搜索后,根据洋流和航线,海军判定其可能位于马里兰州大小的海域。四天后,曾救援波士顿号的里士满号找到了饥寒交迫但安然无恙的意大利机组。

  当美方在雾冰中挣扎时,洛卡泰利因天气恶劣降海面等待风暴过去。但海浪诡谲,当再次起飞时,飞机被冰浪摧毁。

  此刻,环球飞行的希望落在四位年轻美国人和两架伤痕累累的飞机——芝加哥号与新奥尔良号上。

  在格陵兰偏远海滩,两架飞机准备最后跨洋飞行。虽然发动机较新(道格拉斯公司为全程制造了15台自由式发动机),但机身已历经同期飞机未有的磨难。北美大陆虽不足600英里之遥,但环球飞行不仅意味着抵达,还需横跨。

  清晨机组出发。新奥尔良号顺利起飞,芝加哥号则遇阻——水面起飞始终是该机难题:平滑水面产生的浮筒吸力需要极大马力挣脱。两小时尝试后终于升空。

  穿越几英里夹杂冰山的雾区后,北极海域罕见放晴。但当拉布拉多进入西方视野时,雾再起。

  芝加哥号发动机开始漏油。阿诺德迅速诊断:油泵故障。飞机如同心脏病发作,备用泵也失效。阿诺德手动泵油维持飞行,必须让这心脏持续跳动四小时直至加拿大荒野的安全海湾。

  世界飞行者在北大西洋偏远海岸(可能为格陵兰)降落。/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在拉布拉多冰溪前哨站,记者已等待一个月,迎接这支半年前从北美另一端出发的团队。当日可能有结果。

  远处,自由式发动机的轰鸣划破长空,记者爬上荒岩观望。终于出现——先是一架,紧接着第二架。

  岸上和湾内小艇上的摄影机开始记录两架飞机降落。芝加哥号从头到尾覆满污油。阿诺德中尉手动泵油四小时。我泵到以为极限时,他解释,看看下方冰冷海水,就又继续。

  最后阶段,芝加哥号故障频发。纽芬兰霍克斯湾降落时,阿诺德发现电池终端断裂;新斯科舍则轮轴杆损坏——飞机正在解体。

  在皮克图湾,三机组成员重聚。韦德中尉和奥格登中士被紧急调来全球唯一备用机(道格拉斯的原型机),命名为波士顿二号,准备完成未尽之旅。他们将一同飞入美国。

  柯立芝总统在华盛顿博林机场接见飞行者。左起:阿诺德中尉、史密斯中尉、柯立芝总统、陆军部长威克斯、帕特里克将军、韦德中尉、比利·米切尔将军、尼尔森中尉与奥格登中尉。/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在波士顿号同名城市,飞行者受到21响礼炮和半年来规模最大人群欢迎。帕特里克将军护送他们到州议会接受州长演讲,前往酒店。

  盛大场面贯穿全美。虽然9月5日已抵美,但穿越全国又耗时23天。9月28日,出发六个月六天后,他们回到西雅图完成环球飞行。

  延误主因并非天气或发动机,而是被称为空中麦哲伦的他们引发的围观狂潮:纽约有威尔士亲王和参议员沃兹沃斯迎接;华盛顿博林机场,柯立芝总统率全体内阁在秋雨中苦候四小时;芝加哥观众破纪录;到得克萨斯时,史密斯和阿诺德的日志已厌倦地记为常规接待。

  在备选起点圣迭戈,26架护航机与三架世界巡航机同时降落,当晚3.5万人聚集体育场。洛杉矶20万观众冲破警察防线,史密斯写道因人群阻碍加油被迫滞留一天。

  世界飞行者降落在旧金山核心区克里西机场,背景可见艺术宫。/ 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有领域)

  66天中76次飞行,全程26345英里。自出发共175天,其余时间用于检修和等待天气。帕特里克将军统计,飞行耗资177481.35美元(约合现今200万美元)——这笔小代价将四人送入史册。

  他们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2000年另一位以单引擎开放式座舱飞机复刻此壮举的美国飞行员外)的伟业。正如帕特里克将军所言,这是航空史上最伟大成就。

  原文载于《序幕》42:2(2010年夏季刊),美国国家档案与记录管理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轿车减震器的作业原理与替换机遇
下一篇:好山东“嗡嗡”!这个安全提示音大概率出自曲阜